一、小学1、2、3年级的古诗有哪些
1.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水调歌头。中秋》(宋)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绝句(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5.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6.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7.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滁 州 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9《明日歌》:(清)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0.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1.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2.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3.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三年级必背古诗二十首有哪些?
(三上)
41.乌衣巷……………………………………………(唐) 刘禹锡
42.凉州词……………………………………………(唐) 王之焕
43.滁洲西涧……………………………………… (唐) 韦应物
44.竹枝………………………………………………(唐) 刘禹锡
45.题竹石画…………………………………………(清) 郑 燮
46.江楼感旧…………………………………………(唐) 赵 嘏
47.塞下曲……………………………………………(唐) 卢 纶
4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49.村居……………………………………………. (清) 高 鼎
50.重别周尚书……………………………… (南北朝) 庾 信
(三下)
51.题诗后………………………………………… (唐) 贾 岛
52.望洞庭………………………………………… (唐) 刘禹锡
53.登科后………………………………………… (唐) 孟 郊
54.江南春………………………………………… (唐) 杜 牧
55.望天门山……………………………………… (唐) 李 白
56.凉州词………………………………………… (唐) 王 翰
57.偶书……………………………………………(唐) 刘 叉
58.暮江吟………………………………………… (唐) 白居易
59.月子弯弯照九洲…………………………………… 南宋民歌
60.金缕衣………………………………………… (唐) 杜秋娘
三、小学3年级上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春晓
咏鹅
画
四、三年级小学古诗三首
1、《悯农》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白话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草》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话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3、《古朗月行》唐 李白
小识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白话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到了天上。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到的景物繁多,景物的描写着重于表现在深秋的萧索中,一个小院,一点灯火的温馨,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家的温暖。
与此同时作者作为离乡漂泊的旅客,那萧索的思乡之情,也被这家的温馨和儿童的无忧无虑反衬得更加强烈了。